武汉市汉口医院,始建于公元1897年,前身为江岸车站刘家庙诊疗所,后发展改名平汉铁路汉口医院。2004年,由武汉铁路分局移交至武汉市政府,成为武汉市卫生局(现武汉市卫生健康委员会)直属医院,2007年始用现名。2013年,经湖北省卫健委批准,增挂“武汉市康复医院”第二院名。
百年汉医,向欣而行。上世纪20年代,汉口医院创立国内首个24小时流行病防控体系,1938年武汉保卫战中救治数千伤员,此后抗美援朝、抗震抗洪及国际医疗支援等重大事件中,汉医人始终冲锋在前。历经128年的建设与发展,医院发展成为集预防、医疗、科研、教学、健康促进为一体的现代化三级综合医院。现有主院区、分院区和金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“1+1+1”整体布局,下设二七急救站、刘店急救站、武湖急救站、新村街急救站、金桥急救站、堤角急救站等6个院前急救站点,急救能力辐射面达数百万居民,“院前急救—院内急诊—重症监护室”急诊医疗服务体系日臻完善。医院目前在职职工1000余名,其中卫生专业技术人员916人,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51人,享受市政府专项津贴专家、武汉英才等各级高层次人才20余人,现有床位1500张,年门诊77万余人次,年出院3.2万余人。
特色引领,学科优化。医院现有43个临床专学科,其中省、市级临床重点专科26个。医院坚持大康复发展理念,建立了肢体康复、脏器康复和心理康复协同发展康复治疗体系,在武汉率先启动心脏康复、呼吸康复,成立了心肺康复中心,充分发挥院校合作、院企合作优势,实现了康复学科医、教、研一体化,在武汉乃至湖北康复医学的创新与发展中发挥着引领作用。与法国法中合作促进中心开展康复项目国际交流,签署了合作框架协议,开启了康复国际合作新篇章。医院拥有下肢康复机器人、康复智能手等500余套先进康复设备,其中德国等速肌力测试训练系统、三维运动分析系统为中部地区世界级康复评定设备。2025年,医院“以脑机接口技术帮助神经元性吞咽障碍康复”项目,荣获武汉首届卫生健康科技创新大赛临床诊疗赛道金奖。
聚势突破,勇毅前行。医院持续深化功能定位与战略合作,构建多层次产、学、研合作体系,挂牌武汉科技大学附属武汉市汉口医院、武汉科技大学第十临床学院、湖北中医药大学教学基地、武汉脑科学中心武汉市汉口医院研究中心、武汉市汉口医院-武昌首义学院人工智能临床应用联合研究所、湖北省抗癫痫协会武汉市汉口医院癫痫中心,先后通过了中国胸痛中心、卒中中心、创伤中心认证,是湖北省及武汉市卒中地图医院。医院配置有DSA血管机、3.0T核磁共振、超高端CT、数字化超声影像系统、等速肌力测试及训练系统、ECMO、高压氧舱、医用直线加速器等先进诊疗设备,万元以上医疗设备近2000台。内科广泛开展内镜治疗、介入手术,外科广泛开展腹腔镜、经皮肾镜、关节镜、椎间孔镜等微创手术。
厚德精医,不忘初心。医院始终坚持公益性,以为民利民惠民为导向,通过援藏、援疆、帮扶基层、义诊、科普宣传等多种形式,为群众提供免费服务。新冠疫情期间,作为武汉首批三家收治新冠肺炎患者定点医院之一,“武汉市汉口医院”品牌家喻户晓、深入人心,荣获了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、湖北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。医院培养了中国共产党十八大代表、全国道德模范、全国医药卫生系统先进个人王争艳等重大先进典型,多人荣获“全国白求恩式好医生”“全国卫生健康系统先进工作者”“武汉五一劳动奖章”等荣誉称号,“小处方,大情怀”的“上医之境”享誉全国。
百年济世再跨越,奋楫扬帆启新程。武汉市汉口医院将继续恪守“厚德精医、爱院济世”院训,秉承“以人为本、技术兴院”理念及“救死扶伤、患者至上”宗旨,跑出加速度,跨步三级跳,致力于把医院建设成为全国康复医学高地,中西医并重,管理卓越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。
总院区:武汉市江岸区二七侧路7号||二七院区:武汉市江岸区解放大道2273号
到武汉市汉口医院可以选择乘坐公交车。乘坐到武汉市汉口医院后下车。